毛泽东回韶山
2007年12月26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周年纪念日,这是中国人要永远记住的日子。没有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,没有新中国,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在这个日子里,我怀着对伟大领袖的深厚感情观看了影片《毛泽东回韶山》,借此缅怀伟人。   影片描述了领袖回乡省亲经历,表现了领袖实事求是的作风,当领袖听到基层干部虚报产量,不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时,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一定要如实地对待生产,对待群众,对待自己。亲自纠正了韶山公社基层干部工作中的冒进思想。   影片叙述了领袖为亲近乡亲们,为了更自由的走访群众,了解社会实情、乡亲们的真实生活,指示保卫部门减少当地公安干警,不惊动百姓乡亲,只带了少数几个贴身警卫,轻车简从来到故乡,体现了领袖朴实的工作风范。   这部电影以毛泽东回乡扫墓,看望乡亲的平常生活为重心,描写了一生为人民谋幸福,念念不忘亿万农民的领袖的乡土深情,它给当今内心迷惘的现代人,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精神力量,使人产生走近领袖、亲近领袖的审美共鸣。   领袖宴请乡亲们的场面是整个剧情的高潮,非常感人,这个令人难忘的乡宴的场面,表现了当年物质尚不丰富的农村生活真实的情况。当十三阿婆将那双32年前为毛泽东做的青布鞋送到毛泽东手里的时候,乡亲思念领袖、爱护领袖的情感到达了最浓厚的瞬间,表现了领袖与老百姓同甘苦、共患难、艰苦创业的历史。   领袖去看五阿婆时,当她问,岸英还好吧?领袖告诉她,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了。顿时她捶胸顿足地说:他是你的崽呀!你怎么能送他上战场呢?领袖说:别人的儿子是儿子,我毛泽东的儿子也不能搞特殊啊!这段剧情生动表现了领袖的博大胸怀。   这是一部以小见大、见微知著的作品。它歌颂了领袖与人民的血肉关系,让现代人真切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髓,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。
白鲸2011
《白鲸》与福克纳的《熊》、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一起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。   2010翻拍的经典故事《白鲸》,共2集。   因为是经典之作,所以多次翻拍,现在有三个版本,1956、1988、2010年三个版本。   《白鲸》(英文名《Moby Dick》,又译《莫比敌》)的作者赫尔曼·麦尔维尔(Herman. Mllville),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。1839年,麦尔维尔到海上谋生,先后在商船、捕鲸船和海军军舰上当过海员和水手,从此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   白鲸的故事由“我”——伊什梅尔讲述,他受雇于捕鲸船“裴廓德号”出海猎鲸。   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而老练的水手,在一次航行中,一条白色的抹香鲸咬掉了他的一条腿,他从此不顾一切,要找到这头名叫莫比·迪克的抹香鲸复仇。   在寻找莫比·迪克的过程中,他们捕到几条鲸鱼,并与几条捕鲸船相撞,经历了种种只能发生在大海上的奇事。后来,他们发现了莫比·迪克,亚哈用鱼叉刺中了它。被激怒的抹香鲸将“裴廓德号”撞沉,所有水手中伊什梅尔幸存下来。   《白鲸》不仅是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,作者立志要把它写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,而他也确实做到了。书中收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鲸知识(在他所处的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,要知道当时人们甚至认为鲸是一种鱼!),还有对捕鲸这一职业的细致入微的描写。宏伟而庄严的大鲸形象贯穿小说始终,让人相信即使《圣经》里的大洪水再次降临,所有人类都像老鼠般被淹死之后,它们也会安然地畅游大海。   注:不是2010同名的那个粗糙的电影。
*
*